为什么你不会安慰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12

Shelly加班回家,非常累,加上来例假,忍不住和爱人吐槽。

“今天太累了,老板干嘛那么挑剔,哪有那么完美的东西,完全不顾下面人的承受力,我真有点不想干了。”
爱人说,“是啊,我也觉得你那工作,确实没什么好干的,又辛苦工资又不高。早就该换了。”   Shelly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那房贷怎么办,孩子教育费用怎么办……哎呀,肚子痛死了……”   爱人不知道说什么好,“要喝热水吗?”。他搞不懂她怎么比刚才还要生气。   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种经历,试图在信任的人面前寻求安慰,结果发现,听完对方的话,比一开始还要生气了。
又或者,你试图安慰别人,却发现很无力,除了说“没事的,都会过去的”,竟然找不到缓解对方情绪的合适方法。

     a.“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有那么糟糕”“你不要这么想”   倾听者以为自己在安慰对方,然而,听者的感觉却可能非常糟糕!    “你不要这么想”暗含的意思是,“这是你自己太敏感,你不对”。   于是对方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感受被你的话生生地堵回去了。   跟处于痛苦中的人说一切其实没那么糟,你不要这么想,相当于是在贬低和轻视他所受到的折磨。

你在第一时间,否认了他的感受。   往严重的情况说,其实是一种强迫和暴力。
 
b.“我比你更惨”;居高临下的同情   如果谈话处于倾诉阶段,匆忙地诉说自己的经历,轻易地比惨是不妥的。

这种安慰人的方式,其暗含的风险在于:   ▷否认了对方情绪的合理性
▷否认了其经历的独特性
▷把对话的焦点从对方转向了自己   与比惨相比,居高临下的同情也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其看问题的角度没有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去看待,跟共情有很大的不同。   c. 过早说“我完全理解你”、“我懂你”   许多人为了表示自己跟对方站在一条战线上,就匆匆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   可是,就算是十分有经验的咨询师,要做到完全地理解另外一个人,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你永远只能做到"如同",无法完全变成对方。   每一个人的经历却是如此独特,精确地理解他人是一件笨重,而且很花功夫的事。   所以,别脱口说出"我完全能理解你",那无异于抹杀了一个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d. 跟对方讲道理;口头提供帮助   人们在沟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寻求答案,也包含了内容信息层面和情绪情感层面两部分。   其实,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给予自己情感上的接纳。   所以,别拿那么多生硬的道理来应对,更别只是口头上说要帮助对方。
     
a. 接受ta,看见ta   换一句话说,即,我不加评判地接受并看见他人的情绪。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曾说,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去翻阅罗杰斯的咨询案例集,一个简简单单的“嗯”大量地出现在他对来访者的回应中。   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

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会使得倾诉的人情绪输出的管道是畅通的,痛苦会得到缓解。
   b. 陪着ta,我们在一起   高中时,同学的爸爸突然去世,她处理完后事仍然每晚坐在操场上落泪。

后来班长在操场上找到了她,他默默地坐在她的旁边,什么都没有说,就递纸巾给她,就这样两个人一直坐到天亮。

从那个夜晚开始,失去父亲的同学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当中。这一晚,也成为她记忆中很温暖的一幕。

仅仅是握紧你的手,告诉你,“我们在一起”,你的内心就感觉到了力量。   所以,当你试图安慰一个人,有时候只要呆在ta身边,告诉ta并非一个人。   c.  抱抱ta,温暖ta

除了口头语言之外,不要犹豫,走到他们身边,用肢体接触对方。

你可以根据关系的远近和对方的习惯,握着对方的手,鼓励倾诉时候的哭泣,甚至推动它的发生。   当基本的共情已经达成,你可以注视着对方,对ta说:"太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吧。没关系的,我会陪着你。"   而拥抱则可以传递出热度与温情。   有的时候,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的时候别人说过什么,可是却清晰地记得那双有力的大手,记得拥抱时候的温度,那往往是我们在黑暗里最温暖的阳光。
   d.  为ta做点什么吧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没有什么比实际行动更能安慰一个痛苦无助的人了。   如果一个人陷入离婚财产纠纷中,你能够为她找来合适的律师,这种安慰效果是非常直接的。   当然,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做不了这么多。   但直接去倒一杯热水比说“喝点热水吧”更有效果。直接去陪着ta度过漫漫长夜再送点吃的比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更有力量。    
总之,人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看似熬不过去的坎,而恰当的安慰和情绪纾解,就是度过茫茫黑夜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