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找到另一部分自己

作者:翟梦婷 发布时间:2015-03-20

有作者曾言,凡阅读,目的有二:一,求知;二,消闲。对我而言,阅读除了以上两种目的之外,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拼全自己。

史铁生先生在《务虚笔记》里写: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我的印象”部分相对容易,每个人都有自我认知能力,不管这认知是否客观。“全部印象”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需要借助外力达到认知,其中阅读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到我们不知的那部分自己,有时候我们会被作者深深的刺痛,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与作者有共鸣。

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是在2014年11月份看的,之所以现在才写书评,只因今年春节假期就这么结束了,明天将继续踏上他乡为所谓的梦想而奋斗。傻愣愣地坐在沙发上,突然想起了这本书,这本关于孤独的书。由着这份掘强,与其说是写的书评,还不如理解为在谈自己的生活。

周国平先生说:“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那么在这一点上,这本书无疑是有价值的,它让我止不住的想要去表达些内心所想,不管这是否与它看似无关。

刘同的书看过两本,一本是《谁的青春不迷茫》,另一本就是这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的感觉,一是排版不好看,二是刘同太爱哭了。当然由于天然的母性,对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不会觉得厌倦,反而更多的是疼惜。这也是为什么明明知道他写的文章逼格不高,却想支持他,近来出书都买的原因吧。在他琐碎敏感的记录里,很多人看到了自己曾经或现在的样子,他让人觉得真实,这真实让人愿意静静的消耗一晚上的时间去读。

他的很多话,让你在忘了书籍所有内容,甚至忘了作者是谁之后,还是会偶尔想起,因为这些话,或许在无数个挣扎的夜晚,你也曾对自己说过。

他说:“曾经一度,我讨厌自己动不动就会流泪的矫情。现在的我,却越来越能接受自己被打动的瞬间。因为不怕被人看到情感的脆弱,反而能比别人得到更多的感动。”

“年龄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一个人是否成熟来源于他是否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来源于他是否敢承担所做决定的后果,来源于他对自己的了解与信任程度。”

“其实每次我意识到自己身上有某种问题时,就会用尽全力去调整自己的轨道,让自己不要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前进。当我意识到自己总是为了让对方开心而去说假话时,我就再也不能允许自己继续谄媚下去。然后我的生活就逐渐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

我不是感性的人,却在他的文字里泪流满面。至今,我依旧在拼搏的路上,我不怕吃亏,或者说压根不觉得有吃亏这件事,别人连续上班两周已抱怨连连,我两个月不休假也似打了鸡血般不知疲惫。喜欢的事儿不会觉得累,如果不喜欢这份工作,那么就去找自己喜欢的事儿做,而不是站在原地喋喋不休,这是多少人知道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刘同的文字,或许只关他的故事,但在他的故事里,我们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部分。

正如安妮宝贝所说的: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获得一种坦诚和真实的沟通,因为这需要同等的对手。但在写作中可以得到,因为你可以自己和自己说话。而同时你知道,当你跟自己对话时,这些坦诚而真实的语言,会被很多人分享,他们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