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疫情,除了“口罩消毒水”,90%的人都忽略了这3件事

作者:转载 转载 发布时间:2022-05-20
去年过年,受肺炎疫情影响,我们基本上都只能在家待着。
每天睁眼打开手机,都是病毒蔓延的坏消息,让人提不起精神。
看久了还会呼吸不畅,胸闷、胃疼,下意识怀疑自己是不是中了招,忍不住去测体温,给自己消毒,逼着回想是不是接触了不该接触的人……
这些由疫情引起的焦虑情绪,更随着复工遥遥无期,迅速扩散。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做地产中介的,现在不能出门找客户,没法带人实地看房,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不仅各种生活费用、房租得正常交,而且别人开始忙起来赚钱了,自己却还在闲置,仿佛在原地踏步,随时都会被替代,一想到这些,她连觉都睡不好了。
实际上,疫情就像放大镜,加重我们原本就存在的焦虑问题。
父母为儿女焦虑,儿女为学业焦虑,老板为企业焦虑,员工为业绩焦虑,丈夫为家庭财富焦虑,妻子为婚姻关系焦虑……
我也看到很多人,拼命让自己优秀,时刻担心错过什么,想摆脱焦虑,最后却掉进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

或者顶着压力没有很好地排解,越来越丧,逐渐转化为失眠、抑郁,人生蒙上一层灰色。
正是这样,这些年我开始研究一个问题,让我们如此焦虑的根源是什么?究竟怎样才能不焦虑?
……

幸运的是,20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历程、20000多小时的个案时长、上万名来访者的咨询, 让我能站在一个全面的层次,看待这样的委屈和焦虑。

我明白,几乎所有焦虑的背后,归根到底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你从未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不懂自己、不接纳自己、不放过自己。

心灵无法追赶上脚步,所以走得越快,错得越多。


图片
生命中最难的,不是没人懂你
而是你不懂自己

不懂自己,所以不断向外寻找,迷茫焦虑。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图片

1998年,我创办了国内最早的非药物心理咨询机构——林紫心理机构,为内心迷惑、慌乱的人提供憩息。

市场淘汰机制很残酷,团队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困惑于是否应该更商业化,有人担心发展和奉献如何平衡,寝食难安。

但我反而不太为此焦虑,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我想用它赚钱,我所学的外语和法律专业,都可以很赚钱。

如果我在意的是利润,员工们可以接更多的单子。但如果他们要为此牺牲生活品质,这就有违我的初衷了,所以我宁愿让他们活得更从容些。

很多人说我太“宠”员工,每年年会上,我就成了最大“垃圾桶”。

似乎每个人都有压力、焦虑向我倾诉,他们问我: 林老师,我知道你的压力是最大的,我们都可以倒向你,但你向谁说去?

我的王牌是,真的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在十字路口清楚该舍什么,该得什么,即便艰难,内心也不再迷茫困惑、焦虑不安。

这么多年,我见过的很多人,懂了很多道理,却唯独不懂自己:

不懂自己,所以在人生的选择面前,常常纠结迷茫,选错方向。

不懂自己,所以只能不断地向外寻觅,弥补内心的空洞。

不懂自己,所以特别渴望别人的肯定和物质满足,提高存在感和价值感。

但来自外在的心理补给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依托于这样的力量来源,工作、生活、社交、情感,任何一方面哪怕一件小事的焦虑、压力,都能轻易打乱你的节奏。

自然惶惶不可终日,一团乱麻,你皱着眉头,觉得这是个糟糕人生的开始。


图片
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失败
而是你不能接纳自己

不接纳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成为今天的自己,所以,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卸不下重重的压力,焦虑丛生。

图片

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位销售精英,刚升职就遇上一大堆让他无比焦虑的问题。为了完成业绩,他亲自上阵销售,却被领导误会只顾自己不顾团队;

加班越多,太太的抱怨也越多,两人吵架不断,他陷入了整晚整晚的失眠……

我问他: “如果超额完成业绩,你最想谁看到?”。 他愣住了。想了好久才说: “我爸爸……” 。你也许也很奇怪:跟爸爸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他从小一直活在爸爸的打击和否定里,一直想努力证明自己给爸爸看。职位的提升,让他不仅没有变自信,反而更加担忧和怀疑自己。

面对太太的抱怨,他也本能地重复了父母之间的模式——暴跳如雷、而不是正面沟通。

缺少父母肯定的小孩、复制原生家庭的伴侣、被困童年阴影的大人……

正是这些“看不见”的自我,导致很多人问题集中爆发,生活像被打了无数个解不开的死结。

杨绛先生说: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你懂了吗?看到自己,接纳自己,永远是比折磨自己更高效的、快速适应世界的方法;

否则便是背负着重重的面具满负荷前行,真实的部分被掩盖起来,焦虑、愤怒和痛苦就会占据你的心,拖垮你的人生。


图片
生命中最累的,不是四处奔波
而是你不放过自己

不放过自己,所以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越迷茫,时刻担心错过和失去些什么、担心未来会怎样……

图片

我和我的团队服务过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外交部等等。我发现,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人们其实都面临着一样的心灵困境。

我的咨询室里,不少来找我倾诉的来访者,总能数出自己身上一大堆“问题”:

对自己的习惯不满意,想要自己更高效,早睡早起,作息规律,有长远的学习计划;

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希望自己再瘦一点高一点,眼睛再大一点,皮肤再白一点;

对自己性格不满意,最好活泼外向,乐观积极,在人群中有号召力、受到欢迎。

此外,这些年我还发现,事业心、上进心、责任心强的“卓越强迫症”人,尤其不肯放过自己,要求自己面面俱到,见不得自己不上进、不完美的样子。

每天逼着自己“赶路”,强行做很多超支的事情。完全不需要别人施压,自己已经压得喘不过气来。

你也是这样吗?

急切地想要变得更好,想要一步到位,完美地处理好一切,但越是这样,反而越焦虑。越想要变得更好,越没办法专注在当下,甚至对开始讨厌自己,讨厌这种“努力”。

又因为潜意识抗拒这种无休止的上进感,变得拖延,立下的目标更多,挫败感更强烈。

最后你会明白,更多的努力,并没有让你成为更理想的自己,相反,不断透支自己,你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人生变得焦灼失控。


图片
不焦虑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well-being,比幸福多一点

不焦虑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能让你在奔忙和追求的时候找到确定感不再恐慌迷茫;

能在人生关键节点做出真正对的选择,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一点。

图片

生活的更好,意味着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外在表现的更从容、不焦虑,内在有充足的安全感、自信与笃定,达到well-being的状态。

Well-being,中文将它翻译成幸福,实际上它比happiness所表达的幸福还要多一点。它包括了:健康、满足、接纳、祥和,和心灵的自由。

当你处于Well-being的状态,你会发现,原来真正不焦虑的人生,不是我们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允许没有答案的问题存在,同时接纳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

心理学大师霍尼说: 一个人要想真正成长,必须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

认识自己这件事越早越好,但想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大多数人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跳脱出来。

心理学是处理自我关系最好的方式之一,它帮你看见:你和外界的所有关系,其实都是你自己和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关系。

解决好与自己的关系,关于成长、发展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这些年,我越来越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心理学的普及和早期教育上来。

我希望,能够让更多朋友,有机会系统地学一点对自己有用的心理学,看清自己,从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