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做心理咨询,是在一个很炎热的下午。
当时,生活也算得上顺利,没有什么具体的现实困扰。
内心却总是一团乱,从早到晚情绪低落,做什么都觉得不对劲。
现在回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处于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的状态。
只知道,自己是在通过“痛苦的棱镜”来看这个世界。
在情绪越来越抑郁、糟糕的时刻,我抱着“不妨一试”的想法,打开了心理咨询这扇潘多拉大门。
那是一间刷着暖黄色墙漆的房间,有桌子和椅子,像在咖啡馆一样。
助理领着我进来以后,拉上窗帘、端上水便关上门离开了。
除了空调的声音外,好像没有其他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寂静。
激动、兴奋的心情渐渐变成忐忑不安,有点像暴风雨前的宁静。
与想象中的中年发福、大肚腩、戴个黑色眼镜、头发花白的形象不同,我的咨询师看起来,像个邻家大姐姐。
艰难地张开口,刚说了两句话,我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夹杂着一点鼻音。
眼泪落下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很委屈很委屈,想把心中的委屈一吐为快。
那天结束之后,我扔掉的纸巾填满了整个垃圾桶,但也收到了咨询师的一句话。
从小到大,我的口头禅都是:“我不行的”“我不可以”。
做作业总是丢三落四,干净的答题纸这有一点污渍,那有一点污渍。
妈妈总说:“没见过像你这么没用的人。你这个样子,将来出社会是会被淘汰的!”
我想,也许妈妈说得对,像我这种身体不好、能力不足的人,做事情一定不会成功,失败也是必然的吧。
这个过程中,她总说:“你可以多说‘我’,‘我’能传达更多自己的情绪。”
正是因为她那么重视我的想法,和我当下的情绪,我才能将伤疤一点点敞露,最终有能力直面自己的缺点。
记得有一次,我想参加一个活动,脑子里却不停有个声音念:“不行的,我不可以。”
“朋友圈里,大家出去玩都会照相,而我什么都不会。”
“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做不好呢?”咨询师很直接地打断我。
“在一直以来的咨询中,你都表达出一个行为,就是逃避。只要逃避,不管用什么样的借口,都可以帮助你找到不直面这件事的理由。”
我心里堵得慌,咨询师的话是对的,但面对真相真的太痛苦了。
可也正是这种痛苦,提醒了我,让我不要忘记敞开心扉。
“与其逃避,不如尝试面对,不管如何,结果最多不就是没有得到吗?”
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我们一起追溯被我深埋已久的童年往事。
我印象中当时欠了很多外债,而我并不知道如何帮助家里人赚钱,我只知道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不花钱。
爸爸问我要吃肯德基吗,我说不要。妈妈问我需要添置衣服吗,我说不要。
慢慢的我知道,吃饭吃食堂,便宜。穿衣穿校服,划算。
不出去社交、不参加活动、不出去旅游,我可以将我的消费降到最低,不会给家里增添麻烦。
说“不”成了我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事物追求的欲望也慢慢降低了。
欲望降低不代表没有,甚至更加强烈。我迫切希望参与一切的活动满足我的欲望,可是我不敢。
欲望一次次地被点燃,又被浇灭。不看、不想、不做,是我的潜意识做法。
我开始害怕一切看起来会让我“变得不好”的现实,只要我安心待在象牙塔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咨询师说:“你不是不想,这也是你的需求。你有没有发现,压抑需求并不会让你感觉到舒服,反倒更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被咨询师全心全意关注着。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做饭,我觉得做得很难吃,会受到家里人的嘲笑。
现在我想,只要不烧掉厨房造成人身伤害,被嘲笑又不会少块肉。
后来,我开始尝试做饭,我发现不仅没有人嘲笑我,大家还很认可我的厨艺。
我开始吃炸鸡,怕上火就多喝水;出去玩,没钱就想办法赚钱。
我不会一棒子打死每一个心底滋生的新想法,因为那是我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我很感谢当初懵懵懂懂去预约心理咨询的自己,也很感谢我的咨询师。
因为误打误撞做的咨询,没有很明确的咨询目标,但是她一直无条件接纳着我的情绪,我的做法。
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开始重视自己的想法,从关注别人到关注自身,一点一点地击破给自己建的牢笼。
她从不给我的做法下直接的评论,没有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我。
“如今,我更加清楚我的缺陷在哪里,却接受也更喜爱这样的自己。”
在这间咨询室里,我的想法被重视,我的做法被接受,我的未来被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