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陌生人,你好,我叫狼狼。
总体来说,我的故事很简单。
正常地读书、长大、毕业、工作,正常地交朋友,又与人离别。
然而,这些正常生活的片段里,却充满大量难以自处的缝隙。
我总是卡在这些情绪的缝隙里难以挣脱,越陷越深,甚至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
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分享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如果你也深陷情绪泥沼,也许我的故事会给到一个答案。
比如,没人愿意坐在我旁边。连续一年多,原本坐我周围的同事,都走掉4、5个了。就连新来的同事,才坐我旁边一个月,就换座位了。
我觉得很尴尬,于是主动换座位,躲去了一个无人的角落。
再比如,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实则都把我当成“情绪垃圾桶”。
每当心情不好,有烦心事想要吐槽时,不管有多晚,都会来找我宣泄。
觉得我帮不了忙,就跟我保持距离,时常让我有一种“除了被利用,其他毫无价值”的感觉。
其实,同事带给我的困扰是一时的。虽然难受,睡一觉也就恢复过来了。
逐渐地,我在身处的城市里,越来越孤单。有时约饭,都找不到一个人出来。
而朋友,因为生活方向不同,机遇与经历各异,往往也只是阶段性相处。
但感性上,我却会无法自控地陷入情绪泥沼,一直钻牛角尖。
我会一个人一直琢磨,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好像有意远离我,避开我,我还有哪些能做好的地方吗?
如果不是我的错,那别人是不是应该给我一个解释?还是说我就应该是出气筒?
我只是想变得更好,为什么好像全世界都在阻拦我,没有人跟我说我可以怎么做。
我的工资其实并不高,尤其是面对动辄几百一次的费用。
但也是那个时刻,我开始真正愿意为我的情绪内耗买单。
因为我真实感受到自己的无助,以及迫切找到出路的渴望。
我不知道将要面临一个怎样的人,也不清楚咨询会有什么作用。
她看上去十分从容,声音舒缓而温柔,让我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稳稳的力量。
好像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或情绪,在这里都可以被托住、被消化。
就是这一句话,我感觉自己的委屈一下就出来了,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倾诉着那些别人总说不算严重,却对我打击巨大的事情。
“我好像需要依附于别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当别人不存在的时候,我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我发现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特别想留住的人和事,总是不断离我而去,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想知道我究竟怎么了...”
但咨询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回应“你就是想太多了”“这种小事有什么好烦的”。
“人际关系中,那种失去连结的痛苦,是很痛的。当我们经历丧失、遭受排斥时,所感受到的悲伤、愤怒与孤独,都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当我独自一人时,可以把一只手放在手心或别处;如果我和其他人呆在一块,可以尝试一些更低调的触摸方式,像是握着自己的手。
当与别人沟通,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我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
在吸气时,关怀自己,承认此时此刻“我感到了痛苦”;在呼气时关怀对方,尊重对方经历的困难的同时,也充分看到自己的痛苦,并满足自己的需要。
一个是,她一直强调:“我鼓励你,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你,都值得爱与被爱”。
积极的努力与行动,本身就是锦上添花,破坏也是一种信号、一种力量,是对生命不同角度的塑造。
这个比喻,一下子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我发现自己不用活得那么严肃、那么较真,就把人生当成游乐场。
在咨询过程中,我真正明白了,只有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并感受自己真实的情绪和需求,才能逐渐理解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今,我不会怎么考虑“怎样才能被喜欢”“为什么我会被ta讨厌”。
而是直接表达我的观点,也提醒自己,要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人去觅食,吃到好吃的食物时,整个人都会愉悦起来;
一个人去旅行,才发现陌生人有多友好,并因此结交了不少千里之外的朋友;
一个人去书店看书,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去逛文创店......
原来,真正看见自己,与自己好好地相处,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有时回想,自己当初是怎么鼓起勇气去做心理咨询,我不禁会笑出来。
真庆幸,我做了一件真正为自己考虑的事,愿意去相信自己可以变好,值得变好。
当然,在咨询过程中会有很多次的退缩。但每一次,我都会和咨询师讨论这种退缩背后的成因和本质。
她会理解我的恐惧和懦弱,不会因为我做了什么,或不做什么,而讨厌或评价我。
她会专业且耐心地挖掘我的问题,了解我经历过什么才形成如今的行为模式。
然后温柔地对我说一声:“没关系,我们一起去面对,一起想办法解决。”
人生太多时间,我都花在了别人身上,在意别人的眼光,顺着别人的标准而变更自己的意愿。
当给了自己这50分钟,我才开始真正看到内心的需求,明白自己要什么。
还记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蛤蟆问苍鹭:
苍鹭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