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关于心理咨询的7个常见误区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9

做心理咨询前,很多人一定经历过这样的纠结:


“我去做心理咨询,别人会觉得我是精神病吗?”


“花几百块做一次咨询,真的值得吗?”


“我可以相信心理咨询师吗?”


今天决定跟大家好好聊聊,关于心理咨询的7个常见误区,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图片


图片


很多人认为,那些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或者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心理咨询中受益。

没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如果想要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情绪问题,获得自我成长,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通过咨询,你可以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模式,理解自己为什么总是在类似事情上碰壁,为什么处理不好关系中的问题。


进而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图片


有的人会认为,做心理咨询就是承认自己有病,担心会被别人说三道四。


事实上,这是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不够了解而造成的。


和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关注和维护。


而寻求心理帮助,恰恰是一种关心自己的、主动成长的行为,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


图片


虽然咨询师在咨询中会使用倾听和交流,但心理咨询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服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聊天。


除了倾听以外,心理咨询师还会根据来访者的个人需求,使用不同的技术和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疗法等,以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图片



图片


心理咨询不同于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家人的聊天。

朋友和家人没有受过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训练,有时候他们很难理解我们或者承受问题带来的负能量,甚至在倾听的过程中表达不恰当的意见,反而对我们造成了二次伤害。


比如一位30多岁的女性,因为丈夫对自己缺乏关爱而难过,当她向自己的妈妈倾诉时,可能妈妈觉得是她矫情,不好好过日子,而没办法真正从她的角度理解与共情,聊完甚至心情更糟糕了。


相反,咨询师作为一个冷静理性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旁观者,更有可能托住来访者的情绪,帮助他们与自己的情绪共处,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图片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帮助你探索自己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中,咨询师会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引导他们不断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帮助他们在做决定前思考以及评估各种选项。


如果咨询师直接给建议,反而会让来访者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而停止了探索和成长,也无法培养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心理咨询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自我的成长、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多花一点耐心。

图片


图片


心理咨询的持续时间是因人而异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来访者的问题严重程度、人格特质、生活变动、咨询的目标、咨询师采取的咨询技术、咨询计划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长度。


有些短期出现的问题可能只需要几次咨询就能解决,而有的时候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比方说来访者希望对自我有更多深入的探索,在人格层面上有所成长和改变。


如果你想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可以先思考一下你的咨询目标,并在首次咨询时和咨询师详细讨论,以便咨询师根据实际情况为你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


图片


心理咨询师跟医生、律师这些职业一样,会受到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


根据规定,心理咨询师有义务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和保密性,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不能透露给任何人。


所以,当你在做心理咨询时,可以放心自由地表达经历、感受和困惑,不用担心这些信息会被泄露出去。



图片


当你想要开启一段心理咨询时,内心有不安和忐忑是正常的,这是我们所有人在面对一个未知的事物时的本能反应。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卸下一些心理负担。


也祝愿你在这段探索自我的勇敢之旅中收获一个更好、更舒展的自己。